第一章 印象蒙古(第12/13页)
米,有的长1100米,整个外城的周长为5000多米。
哈拉和林遗址
即使沦为废墟,人们仍然能从城市格局上看出其带有明显的中原地区传统风格。两条大街交汇在城市中央形成十字形,顺势通向四座城门。十字街头的东南部有一座五六百平方米的遗址,属于当时的手工作坊和商业店铺,其他的建筑遗址大多都难以辨认。据史料记载,那时候的古城建有汉人区、回族区,以及一批宗教建筑,但是现在谁也无法确认它们的准确位置。
哈拉和林遗址中的金色佛塔
由窝阔台兴建的万安宫是哈拉和林遗址的重点部分。它位于外城的西南处,宫殿围墙呈不规则的方形,长约255米,宽约220~255米,中间遗有五座台基。中央台基高约2米,台基上留有中央大殿的遗址,周围四个台基的建筑均面向中央大殿。
万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觐见大厅、侧楼和大门殿。觐见大厅的墙壁经过了修葺,地板上铺着绿色瓷砖,地面部分留有支撑大厅的64根花岗石柱基,此地还出土了许多红绿色的板瓦、筒瓦和瓦当,人们推测那是大厅顶部的建筑材料。大门殿长约30米宽约15米,是宫城的入口处。在觐见大厅和大门殿之间砌有一座宽敞的平台,据说美丽的“大银树”以前就设在此处。它的南侧是一座石龟,石龟的背部有方形切口。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周围,一共发现了四座石龟,它们均是用来铭刻圣旨碑文的台座。
靠近大厅左右两面的是侧楼,考古队员们在此发掘出许多金银首饰、钱币与贵族们才能享用的铜镜。由此可以断定,侧楼一带曾是王公贵族们的住宅或仓库。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万安宫模型
除了万安宫以外,哈拉和林还建有一批宗教建筑,史料中介绍那是“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教堂”。此地还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等与佛教相关的遗物。
◎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
哈拉和林遗址纳入了规模更庞大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并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总面积约有132平方千米,包含鄂尔浑河两岸辽阔的牧地,以及一批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考古遗迹群。除了哈拉和林遗址以外,这里还有回纥汗国的都城遗址、窝阔台夏宫、匈奴三连城以及匈奴单于的坟墓等。
哈拉巴拉嘎斯是回纥汗国时期的古都遗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取代了突厥崛起于这片草原,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当它灭亡以后,在鄂尔浑河畔流下了零星痕迹,其中就有哈拉巴拉嘎斯古城遗址。这片遗址面积不大且破坏严重,仅有一些土台与踏道,它的附近还有一片巴彦朝格图遗址。人们推测,巴彦朝格图遗址可能是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外围的军事防御建筑,或者是烽火台。
窝阔台夏宫曾是一座辉煌的宫殿,只是现在踪影全无,遗址上随处可以见到孔雀蓝琉璃墙砖。匈奴三连城在建城之初是三座东西并列的大型古城,现在仅能看到几座高起的筑台。
这些林林总总的古迹遗址虽然留给后人很少的信息,但它们暗示出多个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关联性,同时也展现了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哈拉和林遗址,作为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代表者和大蒙古国历史的见证者,真实反映出当时蒙古帝国在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宗教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它是蒙古帝国留给后世的一件珍贵遗产。
鄂尔浑峡谷内的景观
边境要塞苏赫巴托尔
自它而始,这条河流才有了一个光辉的名字;虽然贵为母亲河,色楞格河也不妨感谢一下苏赫巴托尔。自它而始,鄂尔浑河才与其汇流向北,义无反顾地共同奔向贝加尔湖。苏赫巴托尔显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处多么重要的转折点,仍然习惯性地以边境要塞和新兴城市的身份矗立在俄蒙两国的边界。
苏赫巴托尔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哈拉和林遗址
即使沦为废墟,人们仍然能从城市格局上看出其带有明显的中原地区传统风格。两条大街交汇在城市中央形成十字形,顺势通向四座城门。十字街头的东南部有一座五六百平方米的遗址,属于当时的手工作坊和商业店铺,其他的建筑遗址大多都难以辨认。据史料记载,那时候的古城建有汉人区、回族区,以及一批宗教建筑,但是现在谁也无法确认它们的准确位置。
哈拉和林遗址中的金色佛塔
由窝阔台兴建的万安宫是哈拉和林遗址的重点部分。它位于外城的西南处,宫殿围墙呈不规则的方形,长约255米,宽约220~255米,中间遗有五座台基。中央台基高约2米,台基上留有中央大殿的遗址,周围四个台基的建筑均面向中央大殿。
万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觐见大厅、侧楼和大门殿。觐见大厅的墙壁经过了修葺,地板上铺着绿色瓷砖,地面部分留有支撑大厅的64根花岗石柱基,此地还出土了许多红绿色的板瓦、筒瓦和瓦当,人们推测那是大厅顶部的建筑材料。大门殿长约30米宽约15米,是宫城的入口处。在觐见大厅和大门殿之间砌有一座宽敞的平台,据说美丽的“大银树”以前就设在此处。它的南侧是一座石龟,石龟的背部有方形切口。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周围,一共发现了四座石龟,它们均是用来铭刻圣旨碑文的台座。
靠近大厅左右两面的是侧楼,考古队员们在此发掘出许多金银首饰、钱币与贵族们才能享用的铜镜。由此可以断定,侧楼一带曾是王公贵族们的住宅或仓库。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万安宫模型
除了万安宫以外,哈拉和林还建有一批宗教建筑,史料中介绍那是“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教堂”。此地还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等与佛教相关的遗物。
◎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
哈拉和林遗址纳入了规模更庞大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并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总面积约有132平方千米,包含鄂尔浑河两岸辽阔的牧地,以及一批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考古遗迹群。除了哈拉和林遗址以外,这里还有回纥汗国的都城遗址、窝阔台夏宫、匈奴三连城以及匈奴单于的坟墓等。
哈拉巴拉嘎斯是回纥汗国时期的古都遗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取代了突厥崛起于这片草原,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当它灭亡以后,在鄂尔浑河畔流下了零星痕迹,其中就有哈拉巴拉嘎斯古城遗址。这片遗址面积不大且破坏严重,仅有一些土台与踏道,它的附近还有一片巴彦朝格图遗址。人们推测,巴彦朝格图遗址可能是哈拉巴拉嘎斯古城外围的军事防御建筑,或者是烽火台。
窝阔台夏宫曾是一座辉煌的宫殿,只是现在踪影全无,遗址上随处可以见到孔雀蓝琉璃墙砖。匈奴三连城在建城之初是三座东西并列的大型古城,现在仅能看到几座高起的筑台。
这些林林总总的古迹遗址虽然留给后人很少的信息,但它们暗示出多个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关联性,同时也展现了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哈拉和林遗址,作为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的代表者和大蒙古国历史的见证者,真实反映出当时蒙古帝国在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宗教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它是蒙古帝国留给后世的一件珍贵遗产。
鄂尔浑峡谷内的景观
边境要塞苏赫巴托尔
自它而始,这条河流才有了一个光辉的名字;虽然贵为母亲河,色楞格河也不妨感谢一下苏赫巴托尔。自它而始,鄂尔浑河才与其汇流向北,义无反顾地共同奔向贝加尔湖。苏赫巴托尔显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处多么重要的转折点,仍然习惯性地以边境要塞和新兴城市的身份矗立在俄蒙两国的边界。
苏赫巴托尔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