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第10/13页)

历史上发生于1917年10月25日,而西方普遍认为它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

    “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来是建筑学术语,是构成和装配的意思,后来派生为电影艺术的专有名词,意思是指把一些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摄制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创造另一种全新的含义——俄罗斯的一位电影天才由于首次运用这种电影技术而被称作“蒙太奇之父”。

    ◎《聪明人》是个“杂技剧”

    1898年,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在俄国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小时候,他就在表演方面颇具天赋,时常惟妙惟肖地模仿马戏里的丑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中学毕业后,爱森斯坦谨遵父亲的意愿,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由于志不在此,他倍觉课程枯燥,最后下定决心转入美术学校,开始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绘画作品、日本歌舞伎、精神分析学、社会理论著作……这些看上去丝毫没有关联的专业,爱森斯坦却学得如鱼得水、互不冲突。进入军队后,爱森斯坦一方面担任军事工程师,一方面在军人俱乐部里担任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他退役进入剧院当了布景师,接下来两年内一直在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

    1923年,爱森斯坦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他为这部话剧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传统舞台的限制,让演员与观众可以直接进行感情交流。剧情被分成几幕,分别在不同的表演区进行,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的创新不止于此,他还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比如借助在钢丝上摇摆和空翻来表达犹豫和欢悦,借助不停翻跟头来表达愤怒到极点。说起来,《聪明人》其实就相当于一部“杂技剧”。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的大胆创新震撼了广大观众,《聪明人》一时间获誉无数。他后来在文章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国际影坛将其称作“吸引力蒙太奇”。

    1910年时的爱森斯坦

    戏剧舞台终究是狭小的,难以施展更多的才华,爱森斯坦开始进军电影界。1925年,在电影《罢工》取得成功后,他又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充分运用蒙太奇理论,将一个个孤立镜头组接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史诗。特别是片中“敖德萨阶梯”的那段戏,他运用60多个蒙太奇镜头,把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延长了十几倍,给观众造成极强的心理震撼,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爱森斯坦因此名扬天下,成为轰动影坛的风云人物。

    在这位电影大师的眼里,杂耍镜头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把会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刺激人的非凡瞬间加以合成,贯串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之下”。如今,杂耍蒙太奇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题材的电影中。在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这位“蒙太奇之父”大名。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很少有作家经历过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几乎和苏联同时诞生,随后却遭到这个政权的问责和驱逐,晚年时分,当回到把自己同时视为“怪人”和“良心”的国度时,又意外得到普京的热情拥抱。这就是索尔仁尼琴,一位饱受争议的“俄罗斯的良心”。

    ◎颠沛流离的大半生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出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罗斯托夫市。“二战”爆发时,这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应征入伍,因英勇无畏获得了两枚勋章。1945年,战争临近尾声的时候,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因对斯大林使用了不敬之词,结果被判处八年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期间,索尔仁尼琴备尝艰辛,度过了一段极其困苦的生活,还三次被强制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劳动营里,他的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