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第9/15页)

的桥梁。

    塔拉兹是江布尔州首府,位于该国南部塔拉斯河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图为表现中世纪时塔拉兹的绘画。

    ◎历史沿革

    据中国唐代杜环《经行记》中记载,唐朝时期,塔拉兹被称为怛罗斯。唐朝高僧玄奘(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赴印度取经时曾经行塔拉兹。后来,玄奘回到唐朝,口述沿途经过的风土人情,他的弟子们将这些经历编纂成《大唐西域记》。其中,对塔拉兹的表述极为详尽:“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

    唐朝时与西域各国通商频繁,长居于唐朝都城的外国商人,以昭武九姓中的康国、石国人最多。他们将中亚音乐、舞蹈、宗教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造纸、陶瓷技术传播到波斯和欧洲,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元代时期,怛罗斯城被占据此地的花剌子模称为塔剌思。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灭掉花剌子模,命令河中府(即今山西省部分地区)数百名百姓迁居到塔剌思,将此地纳入蒙古帝国版图。

    此后,塔剌思随着哈萨克斯坦国运的起伏数易其主,名称也由奥利埃-阿塔、米尔卓扬、江布尔,改为如今的塔拉兹。

    ◎怛罗斯战役

    公元8世纪中期,欧亚大陆上存在着国力鼎盛的三大帝国,分别是拜占庭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其时,为巩固边疆防卫,大唐帝国在疆土西部的龟兹镇(即今新疆库车县)设置安西都护府,用以管辖西域各国。

    唐朝天宝年间,驻守安西都护府的是名将高仙芝。他能征善战,多次率军讨伐西域国家,俘虏了撒马尔罕国王,又将塔什干国王处死。一时间,唐军在西域国家风头大盛。唐军的威势引起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忌惮。

    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和高仙芝麾下的唐军在石国怛罗斯城狭路相逢,展开殊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战役。这场战役中,唐军败北,高仙芝退守龟兹,唐朝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力大大减弱。经此一役,阿拉伯帝国声威大盛,取代唐帝国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上的大部分国家。直到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仍然呈现出阿拉伯风格的流行元素。

    塔拉兹城的古代陵墓

    ◎“塔拉兹之门”

    塔拉兹规模不大,城市结构较为松散,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许多地方的建筑已颇具年份,还保留着苏联或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芭蕾舞歌剧院是典型的苏联建筑,乳白色窗沿门框镶嵌在明黄色外墙之上,整体色调鲜活明亮。

    进入塔拉兹城,需经过一座蓝白色系的门状建筑。两侧带有铭文的石基之上,矗立着长方形白色石柱,柱上以貌似洋葱头的小塔为顶,塔顶漆成蓝色,格外清新。城门上跳跃着几个俄语字母,它是塔拉兹的俄文称谓。小塔形状及字母排列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清新自然,铭刻着古老大食文明的印记。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

    矿工纪念碑

    卡拉干达城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丘陵地带,是卡拉干达州的首府城市。卡拉干达境内丘陵遍布,随处可观赏到沙丘、绿丘连绵起伏直达天际的美景。因此,卡拉干达又被称为“丘陵之城”。

    ◎卡拉干达煤田:大自然的黑色宝库

    在卡拉干达境内,蕴藏着丰厚的煤炭资源。19世纪中期,随着小煤矿的开采,运输煤炭的铁路随之建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及哈萨克斯坦居民涌入煤矿附近“淘金”,原本人烟稀少的地方逐渐形成依煤矿而居的居民区,进而形成城市。慢慢地,采煤和采煤机械制造成为卡拉干达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卡拉干达市被人们誉为“煤都”。

    诸多大小煤矿中,卡拉干达煤田是全市乃至全国最大的炼焦煤产地。据相关学者考证,根据形成时代和地质成分差异,卡拉干达煤田可分为石炭纪近海型煤系和早侏罗纪内陆型煤系。这两种煤系可开采出炼焦煤、烟煤、褐煤等多种煤炭,开采方式也大有区别。经过数十年的工业性开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