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第14/15页)

  沙俄政府采用贿赂和征战相间的手段,很快降服了小玉兹。同时,沙俄政府挑起准噶尔汗国与哈萨克汗国之间的战争,“借刀杀人”,达到摧毁哈萨克汗国的目的。在一场抗击准噶尔部队的残酷战斗中,阿布赉的父亲瓦里战死沙场。幸运的是,年仅13岁的阿布赉被父亲的忠仆所救,留住了性命。不幸的是,家族败落的阿布赉遭到所有亲戚的厌弃,不得不投靠乌孙部落的吐烈比,成为一名饲养牲畜的仆役。

    从高高在上的汗国贵族到人人唾弃的贱役仆从,阿布赉可谓尝遍了人间冷暖。不过,坎坷的经历并未让他意志消沉,相反,他在操持杂务的同时不忘学文练武,伺机一展抱负。

    ◎统治时期:一统家园,建立伟业

    18世纪30年代,中玉兹汗阿布勒班毕特不服从沙俄的威逼利诱,组织军队抗击准噶尔人的侵扰。此时,阿布赉已成长为英姿勃勃的青年,他向吐烈比申请加入哈萨克军队,跟随阿布勒班毕特汗为首的大军赶赴战场。

    在一次战斗中,准噶尔将领势不可挡,哈萨克军队节节败退。阿布赉自告奋勇出战,高喊祖父“阿不赖”(曾任哈萨克汗国将军)的名字,砍下敌军将领的首级,使哈萨克军队反败为胜。这一战后,哈萨克人称他为“阿布赉”。阿布赉骁勇善战的名声不胫而走,被阿布勒班毕特汗封为“苏丹”。此时,阿布赉还不到三十岁。

    其后,阿布赉多立战功,数次粉碎了准噶尔军队的侵略和沙俄的收买阴谋。对内,他采用多种举措,促进牧业兴旺,保障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对外,他远沙俄而亲大清,使整个哈萨克汗国逐渐摆脱沙俄的控制,走向统一、稳定的局面。

    1771年,阿布勒班毕特汗病逝后,阿布赉被公选为汗王。继任仪式上,来自草原各部落的首领用白毡抬起阿布赉,并将他的外袍撕成碎片保存,表达对阿布赉的衷心钦佩和爱戴。

    1781年,在草原歌手“您使我们高枕无忧……您使我们马牛满山……我们愿从三个玉兹舍出三条性命,只要能把您的生命来抵换”的悲伤歌声中,阿布赉溘然长逝。

    阿布赉汗戎装像

    “诗圣”阿拜

    阿拜,全名阿拜·伊布拉希姆·库南巴耶夫,生于19世纪中叶,素有哈萨克斯坦“诗圣”之称。他的思想广博渊深,见解精到独特,作品囊括了政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代代哈萨克人的精神明灯。阿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民族情操,使他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诗圣”阿拜

    ◎脱离家族,弃富从文

    阿拜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学时,兴趣广泛的阿拜自学了多种东方民族语言,对东方文学作品也多有涉猎。在俄罗斯教区小学上学时,又大量阅读了普希金、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大量阅读为他打开了一个广博的天地,促使他的思维愈加敏锐,思想也愈加深邃。

    其时,哈萨克处于俄国政府的殖民统治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身为世袭继承人,阿拜不得不听从父亲的指派,辍学在家,学习管理各种部落事务。这一阶段,阿拜大量接触了哈萨克底层社会的人民,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有了深切了解。同时,阿拜也接触到了大量宝贵的哈萨克传统文化。

    随着和底层人民的频繁接触,阿拜对俄国殖民政府及本地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越来越不满。终于,阿拜公开宣布与家族决裂,远赴俄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诸多志同道合之士的熏陶下,阿拜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开始了抨击时弊的诗歌创作。

    “诗圣”阿拜塑像

    ◎以文为刃,针砭时弊

    阿拜的语言丰富细腻,艺术性极高。描写夜空的诗句充满了哲理:“一轮满月悬挂在深邃的夜空里。微弱的星光在远方眨眼。苍穹显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仿佛在挑逗人类有限的智慧与幻想。视野与想象都无法追逐的寥廓的宇宙,仿佛在静静地注视着人类,使人的思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