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第12/15页)

礼拜。

    慢慢地,穆斯林和各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不一定在清真寺附近定居,加上喇叭、广播等现代传音设备的普及,宣礼塔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大于实际作用,逐渐成为清真寺的装饰性建筑。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位于首都阿斯塔纳,坐落于本地伊希姆河的左岸。

    随着社会的发展,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的很多设施也开始“与时俱进”。穆斯林顶礼膜拜前,有净身及净手净脚的传统习俗。过去,穆斯林往往会在附近河中打水净身。如今,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中设有现代化自动出水的水龙头和专门的沐浴设备,可供教徒们方便地清洗身体。

    除了礼拜大厅外,清真寺还设有图书馆、餐厅和专供教徒们研习教义的教室。当然,和自动化出水设备类似,这些地方也装备了现代化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及数字化查询系统在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清真寺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入口处有专门的女式头巾、披肩和服饰,可让女性游客尽兴参观又不违背宗教习俗。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在阿拉木图的果戈里大街,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公园。它的园区面积足有十八公顷,林木葱郁,风景秀雅。和一般公园不同的是,它在绿意盎然中,还散发着浓浓的沧桑味道。它就是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的28名烈士而建。它的存在告诉每一位游客,任凭时间流逝,日月轮转,曾经的英雄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事迹,会永远定格在人类心中,永志不忘。

    卫国战争老战士代表在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仪式。

    ◎退无可退,玉石俱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以欧洲、北非战场为主的西战场和以亚洲、太平洋为主的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潘菲洛夫和他所率领的316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战”中,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勇敢地投入到反法西斯、保卫国土的战争中去。1941年9月,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布第35号训令,计划围歼莫斯科守军,进而攻占莫斯科。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守卫莫斯科的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反击,最终没让德军的野心得逞。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0月,装备精良的德国坦克先头部队向莫斯科进发。其时,组建于阿拉木图的苏军316师受命抗击德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316师顽强抵抗,抵挡住德军坦克及装甲部队一轮轮的强攻。在德军强大火力的推进下,苏军316师被迫退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这一地区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仅40千米。“二战”后,据德军幸存将官回忆,进攻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时,他们的望远镜已经能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建筑。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里的长明火台和英雄群雕纪念碑

    面对德军上百辆坦克的冲击,316师在缺乏重武器,兵力仅为德军四分之一的劣势下,和德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大喊着“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的口号,宁死不退,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和敌军展开近身肉搏战。隶属于316师1075团4连的28名勇士以血肉之躯为引线,怀抱炸药包或燃料瓶扑上德军坦克,与敌军同归于尽。最终,28名勇士全部以身殉国。勇士们的壮烈和坚忍让德军铩羽而归,粉碎了希特勒侵占莫斯科的阴谋。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战争结束后,为表彰316师的英勇表现,苏联国防部将“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的称号授予316师。可是,当朱可夫元帅试图联系316师师长潘菲洛夫时,才得知潘菲洛夫已壮烈牺牲,卒年48岁。潘菲洛夫虽然牺牲了,“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的番号却保留下来,在之后的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著名的英雄部队。

    20世纪70年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